查看原文
其他

2022柏林戏剧节本周五开幕!直播,对话,放映:你需要知道的全在这里啦!

摄影: Tree #9, 2007 @ Myoung Ho Lee, Courtesy Yossi Milo Gallery, New York © Berliner Festspiele

本周五,2022年5月6日,第59届柏林戏剧节将在柏林艺术节剧场(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拉开帷幕。作为开幕剧作,首先登场的是由波鸿剧院出品、克里斯托弗·卢平执导的《新生活》(„Das neue Leben“)。该剧现场演出将同时进行线上直播。

经过审慎的评选,柏林戏剧节独立评审团挑选出了十部“最值得关注剧目”。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可以从中一窥德语戏剧界近一年的发展趋势。这十部剧作将在柏林戏剧节期间,在柏林和汉堡的几家剧院演出。除《新生活》之外,观众也可以线上观看《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Der Tartuffe oder Kapital und Ideologie“)、《人文主义》(„humanistää!“)、《他那个阶层的人》以及《奥尔良的姑娘》(„Die Jungfrau von Orleans“)几部剧作的直播或录播视频。

入围本届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项目的五部国际剧本,就“未来(对我们)意义何在?”这一问题给出了艺术性的答案。本届戏剧节论坛活动继续关注柏林戏剧节近年来一直探讨的几大问题:体系、权力和性别问题,与独立戏剧界的连结,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等。

作为柏林艺术节的合作伙伴,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将配合柏林戏剧节在在798空间举办一系列活动。我们将放映本届柏林戏剧节精选剧目的演出录像(均配有中文字幕),放映前后还将举办导赏和导演连线对谈。具体信息我们将后续公布。

本系列活动将于5月14日,以柏林戏剧节评审佩特拉·帕特诺(Petra Paterno)的连线对话开启。她将在线为观众详解2022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的亮点,回顾评选过程以及德语戏剧在过去一年的重要发展和趋势走向。


2022年柏林戏剧节德语戏剧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对话柏林戏剧节评审
时间:2022年5月14日,15:00嘉宾:佩特拉·帕特诺(2022年柏林戏剧节评审)主持:柯理博士(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参与方式1:Zoom(原声+中文)链接:https://goethe-institut.zoom.us/j/85207842964?pwd=WlBZNGFraDlLdzhKV3ErTUpRQmRqQT09

参与方式2:微信直播(中文)关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微信订阅号上,观看直播



© 私人
佩特拉·帕特诺(Petra Paterno),1971年出生于德国上布尔根兰州的普伦多尔夫。曾在维也纳、巴黎、纽约学习戏剧。1997年以来为各种媒体撰写戏剧评论,2003年起担任《维也纳日报》副刊编辑,专门负责戏剧报道。多年来担任各大戏剧奖评审,如奥地利重要的涅斯特洛伊剧场奖NESTROY奖,并为表演艺术担任顾问。 


🎭🎭🎭


第59届柏林戏剧节 
“最值得关注剧目”

新生活:
我们将何去何从
Das neue Leben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 Schauspielhaus Bochum

取材自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密特·劳弗(Meat Loaf) ,及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 的作品

素材翻译:托马斯·弗尔姆鲍姆(Thomas Vormbaum)
出品剧院:波鸿剧院(本剧在波鸿剧院与苏黎世剧院Transfer合作项目框架下实现)
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Christopher Rüping)
全球首演时间:2021年9月10日
线上直播时间:2022年5月7日,星期六,1:30(北京时间) 
网络直播平台:柏林戏剧节Mediathek(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时长:2小时10分钟,无间歇
语言:德语,配英语字幕

剧目简介
爱情、失败、无法挽回的瞬间以及重新开始,是克里斯托弗·卢平执导的这部剧作的核心主题。《新生活》从但丁的十四行诗出发,剧中,古老的情诗与当下的流行歌曲相遇。

当人们想要全身心去爱、却发现这样的爱无处安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在散文和十四行诗作品集《新生》(„Vita Nova“)中,诗人但丁深刻表达了他对贝阿特丽丝的情感。还没等他向贝阿特丽丝表白自己的感情,这位暗恋对象就过早离世,为诗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当人对于某件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该怎么办?带着这一主导问题,克里斯托弗·卢平和他演技精湛的团队,走近了这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典文本,对其进行重述、重新体验。这一过程创造了一个兼具柔美和力量的相遇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Schauspielhaus Bochum
评审推荐语
克里斯托弗·卢平将但丁的《新生》交给了一群状态极为松弛的演员来演绎,他们对待它像对待一个既珍贵、又坚固的玩具,竭尽全力叩开它的内核。这部作品关于伟大的爱情、死亡和错过的瞬间,关于艺术如何从中产生。伴随着但丁的十四行诗和今天的流行歌曲,在彼此和自动演奏的钢琴的温柔相拥中,演员们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勇敢地走向了感伤的极限。

在第二部分,当进入《神曲》(„Göttlichen Komödie“)中的地狱和炼狱时,画风大变,灯光、音响、布景、道具和服装、以及时间要素糅合在一起,打造出令人震撼、几乎妄自尊大的浑然一体的作品。这是一部大胆、让人惊叹的舞台剧,无论在表演上、还是音乐方面都出手不凡;在(后)疫情时代,它紧紧扣住了我们对于相遇和重新开始的渴望,它捕捉到了我们的心思,走进我们的心里。


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
Der Tartuffe oder Kapital und Ideologie

© Staatsschauspiel Dresden

由泽伦·沃伊玛(Soeren Voima)根据莫里哀(Molière)的《伪君子》(Le Tartuffe)、及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资本与意识形态》(Kapital und Ideologie)改编

导演:福尔克尔·勒施(Volker Lösch)
出品:德累斯顿国家剧院(Staatsschauspiel Dresden)
全球首演:2021年10月2日
线上直播时间:5月21日,星期六,1:30(北京时间)
网络直播平台:柏林戏剧节Mediathek(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演出时长:3小时,无间歇
演出语言:德语,配英语字幕

剧目简介
莫里哀笔下的骗子答丢夫(Tartuffe)如果生活在当代德国的转型时期,会是什么情形?泽伦·沃伊玛和福尔克尔·勒施将这部创作于17世纪的喜剧,搬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的时代环境里,并且以一栋合租公寓的变迁作为故事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尔贡(Orgon)继承了一处破败不堪的房产,和他一起住在那里的是一群社会主义式的合租房客,没人交房租。在朋友答丢夫的建议下,奥尔贡开始改革这种住房模式,从此之后,他便重重地掉进了新自由主义的灾难深渊。

作家泽伦·沃伊玛从莫里哀1664年创作的经典作品中提取了基础主题,然后将它用到对德国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分析中去。导演福尔克尔·勒施和他热爱表演事业的演出团队,带着热情和托马斯·皮凯蒂的理论,投身于“拥有”与“不占有”之间的鸿沟,最终以大师般的手笔打造出熠熠生辉的艺术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Staatsschauspiel Dresden
评审团推荐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例如,一栋合租公寓里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从大大咧咧的 “我为什么要稀罕钱?”开始,演变成眼下的投机狂欢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这部剧作只是从莫里哀那里获取了最基本的启发,剩下来的完全是编剧的自由发挥;除了莫里哀的《伪君子》,泽伦·沃伊玛(他的别名是克里斯蒂安·谢尔纳(Christian Tschirner))还用富有节奏且尖锐的语言探讨了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资本与意识形态》中所分析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答丢夫这个角色身上闪耀着最厚颜无耻的新自由主义光芒,他总是比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反应得更快一点,然后抢先一步采取行动。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尽管最后的结局是开放的,但似乎并不完全令人绝望。如果多一些公平分配,或者更讲求经济道德——假设这东西真的存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奥尔良的姑娘
Die Jungfrau von Orleans

© Nationaltheater Mannheim

本剧由乔安娜·贝德纳茨克(Joanna Bednarczyk)改编自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一部浪漫主义悲剧作品

剧本翻译:奥拉夫·库尔(Olaf Kühl)
出品:曼海姆国家剧院(Nationaltheater Mannheim)
导演:埃维林娜·马西尼亚克(Ewelina Marciniak)
全球首演:2021年6月22日
线上可观看时间及平台:从5月6日到9月3日,该剧的演出录像在柏林戏剧节Mediathek上播放。(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时长:1小时55分钟,无间歇
语言:德语,配英语字幕

剧目简介
作为乔安娜(Johanna)和扮演乔安娜:导演埃维林娜·马西尼亚克和编剧乔安娜·贝德纳茨克深度剖析了席勒的经典作品,从而探寻这个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的神秘人物的方方面面。
席勒这部于1801年首演的剧作《奥尔良的姑娘》讲述了农家少女圣女贞德(Jeanne d’Arc)的故事,她担负起了一项神圣使命:拯救被英国人侵略的、支离破碎的法国。不过,在这个传奇背后的乔安娜是什么人?剧作家乔安娜·贝德纳茨克在改编这部历史作品的过程中,反复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追问这个问题。导演埃维林娜·马西尼亚克通过精巧地搭配使用舞蹈、声音视觉和音乐等表现手法,描述了乔安娜所走过的道路;并与演员们一起,将它演绎为一个走向解放的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Nationaltheater Mannheim
评审团推荐语
在弗里德里希·席勒创作的浪漫主义悲剧《奥尔良的姑娘》中, 乔安娜是谁?是追求解放者的榜样?还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又或者,她是理想主义者头脑中的幻象?

为了从陈词滥调的背后揭开这位女子的真实面目,剧作家乔安娜·贝德纳茨克和导演埃维林娜·马西尼亚克重新改写、并评述席勒的作品;她们也根据所以艺术的创作规则重新解构原作。同时,借助舞台上梦幻般的视频影像以再现战争的动荡、激昂的舞蹈编排,她们找到了强有力的戏剧表现手段,烘托出如同派对上那种令人兴奋忘形、心迷神醉的气氛。

最后,圣女贞德以一种男性构建物、具有历史、宗教和文学意义的形象出现了。但是,作为对男性构建物的反驳,导演马西尼亚克让女性们和舞台上的女演员们发声,就这部戏剧的危险性和内涵交流看法:“一切都在改变,而你身上发生的变化也正改变着世界。”这部舞台剧正是凭借其激发创造的模糊性、但同时又充满激进性的本质,令人印象深刻地证明了上述结论。


他那个阶层的人
Ein Mann seiner Klasse

© Schauspiel Hannover

本剧由卢卡斯·霍尔茨豪森(Lukas Holzhausen)和安妮卡·亨里希(Annika Henrich)根据克里斯蒂安·巴伦(Christian Baron)小说改编

出品:汉诺威国家剧院(Schauspiel Hannover)
导演:卢卡斯·霍尔茨豪森
全球首演:2021年10月21日
线上可观看时间及平台:从5月6日到9月3日,该剧的演出录像在柏林戏剧节Mediathek上播放。(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语言:德语,配有德语字幕
时长:1小时40分钟,无间歇

剧目简介
发霉的台布、烈性酒的气味、摔摔打打的声音,还有父亲的大嗓门:卢卡斯·霍尔茨豪森将一个普通德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克里斯蒂安的童年生活充斥着贫穷、恐惧和耻辱。父亲经常酩酊大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人,但克里斯蒂安一直都希望父亲留在这里。克里斯蒂安·巴伦在他的首部作品中,回忆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凯泽斯劳滕(Kaiserslautern)度过的童年和一位有着多张面孔的父亲。在这部忠实原著改编戏剧中中,导演霍尔茨豪森与演员们一起,感性又令人印象深刻地阐释了阶级论、排斥和家庭中的团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Schauspiel Hannover
评审团推荐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克里斯蒂安·巴伦在凯泽斯劳滕一间破房子里长大,成为一名无依无靠的无产阶级劳工。他的父亲是个酒鬼,经常对巴伦的母亲大打出手。尽管如此,克里斯蒂安·巴伦还是 “希望他能留下来”。这位暴躁、强壮的男人也是克里斯蒂安童年时代的英雄。2020年,作家巴伦出版了回忆录——《他那个阶层的人》,作品的主题是暴力、爱,以及不被察觉的家人间的隔阂。导演卢卡斯·霍尔茨豪森让一位沉默寡言的业余演员扮演父亲。这位父亲从不理会周围发生了什么,只是在隔音效果很差的一居室公寓敲敲打打。舞台之外,他粗鄙的普法尔茨方言(Pfälzisch)一再打断舞台上的对话,他的大嗓门与电动螺丝刀的嗡嗡声混合在一起,构成这部戏剧中无法预知的背景音。这部舞台剧睿智而又冷静地讨论了阶级论、团结和家庭,并且探讨了在一个富裕的国家里,生长于一个穷困家庭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人文主义!
废除分裂
 humanistää! 
eine abschaffung der sparten

© Volkstheater Wien

本剧根据恩斯特·杨德尔(Ernst Jandl)作品改编

导演:克劳迪娅·鲍尔(Claudia Bauer)
出品:维也纳人民剧院(Volkstheater(Wien))
全球首演:2022年1月15日
线上可观看时间及平台:5月6日到9月3日,该剧的演出录像在柏林戏剧节Mediathek上播放。(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时长:2小时,无间歇
语言:德语,配英语字幕

剧目简介
在克劳迪娅·鲍尔排演的这部戏剧中,言语、韵律和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演员们将杨德尔的文字再现在舞台上,从而激起了人们对于声音的渴望。

在“人文主义者们”(„die humanisten“)这一幕中,两位诺贝尔奖(Nobelpreis)获奖者相遇了,他们都确信,自己已经攀登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峰。而“来自异乡”(„Aus der Fremde“)一幕则相反,它聚焦一位作家的现实生活。

劳迪娅·鲍尔从奥地利(österreichisch)语言艺术家恩斯特·杨德尔的作品中,收集那些音乐性强、高度结构化、同时又极具爆发性的文本,带到这部极富画面感的音乐戏剧中,并与优秀的演员们一起在舞台上将其呈现出来;音乐人皮尔·拜尔莱恩(Peer Baierlein)则特地谱写了配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Volkstheater Wien
评审团推荐语
在《人文主义》这部剧中,“来自异乡”这一幕构成了再现了恩斯特·杨德尔优美文字的叙事框架。导演克劳迪娅·鲍尔采用折中的方式,将杨德尔风格的惯用语带到舞台上,既保留其多样性,又适合戏剧舞台。作家杨德尔借助重复和变换意义阐释“真实”的本质;因此,导演鲍尔也一脉相承地将复述和由此所产生的断裂感搬上维也纳人民剧院的舞台。

“来自异乡”是关于一对诗人夫妇生平的自传体文本,在这幕剧中,人物一直都用第三人称说话,而且从始至终都是虚拟时态。凭借面具、假发和与舞台下观众的对话,杨德尔的文字变成了一种缺乏个人色彩、但又直击每个人内心的描写。维也纳人民剧院将剧中剧“人文主义者们”编排成单独的一幕:哀嚎的男人们上演了一场野蛮人的滑稽戏。

而“德国诗歌”(„deutschen gedicht“)这幕剧清晰地展现了鲍尔同样能奏出低调乐章的本事。在宏大叙事的文本元素之间,这位女导演将杨德尔的文章片段点缀进来,打造出一幕完全为了消遣而上演的迷你剧。《人文主义!》是为杨德尔举办的庆典。


好吧。晚安。一部关于消逝与失去的戏剧
All right. Good night.
Ein Stück über Verschwinden und Verlust

© Rimini Protokoll

本剧由(里米尼记录剧团)赫尔加德·豪格(Helgard Haug)提供创意和剧本,芭芭拉·摩根斯坦(Barbara Morgenstern)谱写配乐,扎弗拉昂舞台剧团(Zafraan Ensemble)演出

导演:赫尔加德·豪格
出品:里米尼装置剧团(Rimini Apparat)、柏林赫贝尔剧院(HAU Hebbel am Ufer(Berlin))维也纳人民剧院、工厂-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剧院(The Factory – 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法兰克福(美茵河畔)穆森图尔姆艺术家之家(Künstlerhaus Mousonturm (Frankfurt am Main))、以及埃森关税同盟协议剧院(PACT Zollverein(Essen))联合制作
全球首演:2021年12月16日
地点:柏林赫贝尔剧院

剧目简介
在这部由赫尔加德·豪格写作并执导的作品中,“空白”占据了中心位置:它将一个非常私人性的悲剧和一件世人皆知的悲惨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这中间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台词。2014年,一架飞机从监控雷达上消失。与此同时,作家、导演赫尔加德·豪格的父亲也初现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在她感人至深的文字里,她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并且将那些曾经在场的人们消逝后留下的空白圈了出来。在这部回味悠长、伤感又美丽的音乐剧中,扎弗拉昂舞台剧团的音乐家们演奏着芭芭拉·摩根斯坦特地谱写的音乐,与此同时,与之相呼应的文字被投影到幕布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Rimini Protokoll
评审团推荐语
赫尔加德·豪格以探寻、温和但又坚定的态度,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部非同寻常的舞台剧: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搭载着239名乘客,从雷达上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豪格的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在她令人印象深刻、谨慎周到的文本中,上述两个事件交织在一起:父亲糊涂了、他的神经突触出现了故障、家人们束手无策;应答器的信号消失了,飞机残骸搜索工作令人绝望、航班遇难者家属悲伤无助,这一切相互联系。在这个背景下,豪格顺理成章地主要通过投影文字和五位来自扎弗拉昂舞台剧团的音乐家来展现她所要表达的内容。由此产生的是一部悲伤又美丽、激发观众深入思考的戏剧,它聚焦于一个重大的人生议题——消逝和伴随而来的死亡。

安静
Die Ruhe

© Erich Goldmann

西格纳剧团(SIGNA)表演装置


出品:汉堡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SchauSpielHaus Hamburg)
导演:西格纳·寇斯勒(Signa Köstler)
全球首演:2021年11月19日
地点:汉堡阿尔托纳区邮局邮包场库(Paketpostamt Altona)

作品简介
一部舞台剧,一场诱惑,一次体验:西格纳剧团在昔日的邮局为希望与森林融为一体的人们搭建了一座疗养院。在长达五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们作为客人,受邀前来体验这个神秘的机构。

您是否正在寻求从创伤、疲劳以及混乱中恢复过来?请跟我们来到位于汉堡阿尔托纳区的再生中心吧,为您最终搬到茂密的森林里做好准备。在这里,您可以尝试刚学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您接受了来自西格纳戏剧团的邀请,那么在您将面对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戏剧体验;进入一个充满视觉震撼、诱惑力和私密性的平行世界,直面自己和他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Erich Goldmann
评审团推荐语
近年来,后人文主义(后人类主义)理论及思想(Posthumanismus)激起了热烈的讨论,而西格纳剧团以一个具体的想法对此进行回应:随着人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人类将最终灭亡。

“汉堡疗养院”每次邀请35名参观者,帮助他们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完成了这家机构的课程、并已经开始与森林融为一体 的“漫游者引导员们”,将这35人分成小组,带领他们穿过一间间怪诞的房间,而且试图诱惑他们。

因此,在长达五个半小时的演出里,观众仿佛被邀请加入了某个狂热宗教团体,感受到被庇护的感觉。接受邀请的参与者们将深深陷入一个未知、不确定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斥着操控、虐待、死亡的欲望,以及绝望。在这样身临其境的剧情设置中,观众们将体验到,陷入(充满阴谋的)狂热崇拜的每个人是多么容易迷失自我。


甜甜圈
Doughnuts

© Thalia Theater

编剧:冈田利规(Toshiki Okada)
日译德翻译:安德烈亚斯·瑞格尔贝尔格(Andreas Regelsberger)
导演:冈田利规
出品:汉堡塔利亚剧院(Thalia Theater(Hamburg))
全球首演:2022年1月22日

剧目简介
当世界静下来,会发生什么?在冈田利规编排、导演的这部舞台剧中,五位参会者无法决定该做什么,于是,他们就一边遣词造句,一边用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让处在他们中间的空白舞动起来。

在酒店大堂里,许多客人正等着出租车载他们去开会。酒店外,雾气笼罩着这座城市,而且越来越大;酒店里,等候出租车的客人们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讨论接下来怎么办:继续等出租车,还是寻找替代方案?

导演兼编剧冈田利规与演员们共同创作了一场韵律与舞蹈设计完美统一的舞台剧,口语表达和身体动作方面的复杂技巧相互配合,但同时又留下了充分的解读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Thalia Theater
评审团推荐语
这是一部具有高度现代性和荒唐感的舞台剧:在《甜甜圈》中,冈田利规让一群活跃在全球各地的日本高级精英聚集在一家酒店的大堂里。他们可能是到处出差的世界主义者,也可能是学界或商界的成功人士,或者同时兼具这两种身份,对于这一点,人们并不十分清楚。但是,现在一件庸常小事就把他们耽搁下来了:可能是因为外面起雾了,他们叫的出租车迟迟未到。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聊天和活动身体。

他们在说话的同时,还做出复杂、高度浓缩的舞蹈动作;他们将胳膊、双腿,还有胯部朝着相反的方向扭动,尽管如此,整体动作却有机协调。

他们构建出错综复杂、精确入微的复合句;用一种钢铁般冷峻的理性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礼貌,权衡哪种方案更好:是出去乘坐公共汽车,还是再等几分钟出租车。那些经过睿智的深思熟虑而提出的替代方案,往往高效地相互否决,以至于最终什么决定都没有做出来。剩下的只有无线局域网和酒店桑拿房正常运转:这正是一个甜甜圈的世界,围绕着一个空荡荡的中心在旋转。

像恋人一样(美杜莎的回忆)
Like Lovers Do(Memoiren der Medusa)

© Krafft Angerer

编剧:希文·本·伊沙伊(Sivan Ben Yishai)
德语翻译:玛伦·卡梅斯(Maren Kames)
导演、编舞:比那尔·卡拉布鲁特(Pinar Karabulut)
出品:慕尼黑室内剧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
全球首演:2021年10月9日

剧目简介
希文·本·伊沙伊的剧本不适合神经脆弱的人,因为她用逼真却又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性暴力。导演比那尔·卡拉布鲁特则发现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抽象化的表达方式,用以展现那些表面上看不到的恶行,并且也因此切断了父权主义的输氧管。

五位闺蜜正围绕着她们的梦中情人编织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她们为这样的白马王子献上甜美如歌的赞词。等一下,这与性暴力、有毒的偶像形象,还有美杜莎这个神秘人物有什么关系?希文·本·伊沙伊通过诗意又有力的文字,在父权制的性别模式前放了一面镜子。而比那尔·卡拉布鲁特则通过她编排的快节奏舞蹈,使五位坚强有力的女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一种叙事,她们用言语和动作、以几乎是令人痛苦的直接方式,完整地再现了本·伊沙伊的文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Krafft Angerer
评审团推荐语
希文·本·伊沙伊用黑色而诗意的“歌曲”来描写结构性性别歧视和性暴力,这一首首献词都是写给所有那些用话语和行为侮辱、伤害和杀戮他人的人们,而且,也是写给每位对此佯装视而不见者,此外,还有像雅典娜(Athene)那样的人,她因为美杜莎被波塞冬(Poseidon)强奸,而惩罚了这个受害者。所有这些恶行都没有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里没有自拍相机伸进满是精液的阴道拍照;没有血淋淋的阉割行为;也没有个人受难的故事。

比那尔·卡拉布鲁特舞台上的五位哀叹者全都是流性人(genderfluide Wesen)——在流行文化中,这类人群似乎一直承担着娱乐他人的义务。五位演员穿着外星人-超级英雄-朋克混搭风格的衣服,动作机械化、甚至像履行仪式一般;他们戴着的白金假发腾空飞起。不过,这样机智的场景设置绝不是小题大做。和文本一样,整场演出让人一直处于不舒服的状态中,尽管这是另一种不适:过于喧嚣,过于耀眼,直到最终到达以令人会意、目不暇接的各种方式进行赋权尝试的终章。


滑向深渊:
几乎是一部音乐剧
Slippery Slope: 
Almost a musical

© Maxim Gorki Theater

作者:耶尔·罗恩(Yael Ronen),斯罗米·沙班(Shlomi Shaban),瑞亚·奈特(Riah Knight)和以泰·瑞歇尔(Itai Reicher)
出品:柏林高尔基剧院(Maxim Gorki Theater(Berlin))
导演:耶尔·罗恩
全球首演:2021年11月6日

剧目简介
耶尔·罗恩这部快节奏辩论式音乐剧(Debatten-Musical)以欢快的方式,毫不留情地将主人公正在走下坡路的事业和私生活展现给公众。

在一桩丑闻事件之后,歌手古斯塔夫(Gustav)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发现事业成功人士斯基(Sky)已经先他一步出现在事件现场了,不过,斯基向人们讲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究竟是不是 “我也是”(#MeToo)那类的性侵事件?或者,这只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

当有人想要躲开一连串的倒霉事时,演员们就将这部充满辩论色彩的音乐剧变成了节奏更快的说唱组合,从而达到音乐剧登峰造极的高度。在这里,人们中肯又气愤地讨论着文化侵占、滥用权力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等主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Maxim Gorki Theater
评审团推荐语
刚开场的半小时里,人们就已经看到标题中“滑向深渊”的种种景象了:主人公是一位矫情、自怨自艾的民俗歌手,他的职业发展正遭遇危机:文化剽窃(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化抵制、一连串你能想到的倒霉事,都让他赶上了。而且,他还有着病态的虚荣人格、正经历失恋的痛苦。

但是古斯塔夫没有放弃,正为复出而努力——哪怕不见得有效。相反,看似简单的身份政治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在充斥着各种立场、解读和操控的鲨鱼池里,“真相”到底是什么?谁在把谁工具化?谁在什么地方有盲点?《滑向深渊》“几乎是”一部音乐剧:大量歌曲、意味含糊的翻唱,还有节奏飞快的点睛之笔。那么,你想要谁牺牲?哪些生存策略有用?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哪儿都不缺肇事者。


🎭🎭🎭


— 延伸阅读 —

· 2021柏林戏剧节 “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有何看点?
· 口述影像+触觉导览——戏剧既能“看得见”,又能“摸得着”?
· 德国这么多的戏剧节,你最想去哪一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